114年度光明燈開放申請 歡迎來電洽詢
「龍潭寺觀音亭」遺碑
原名「龍潭寺觀音亭」
龍潭寺位於屏東縣新埤鄉,因寺前有一面積廣逾二甲的天然淡水湖,相傳為原住民祭拜(做餉)之處,原稱餉潭,後稱龍潭而得名。
民國初年前後,深諳堪輿的潘元順老居士在餉潭發現此地風水奇佳,山中有天然山泉湧出。一日,他循山行至半山腰,見石壁上有觀音菩薩顯像,遂邀其子潘書經及四周鄰居共同前來觀賞奇景,爾後更就近取竹搭建竹庵供奉觀音菩薩,稱之為「觀音亭」,是草創觀音亭之始。村民感觀音菩薩靈驗,常來進香還願者亦是絡繹不絕。民國三十七年(1948),二位鍾姓居士立碑題記「龍潭寺觀音亭」。然根據《新埤鄉志》之記載,龍潭寺則是於明治四十二年(1909)由潘元順、潘書經父子等籌資興建。
尚有一說法,根據當地耆老口述,相傳民國七十六年(1987),紀念媽祖成道千年,「朝天宮」舉行環島遶境,北港媽祖唯一一次繞台,途經屏東餉潭。媽祖降旨,此地未來將有僧眾駐錫弘法,因此賜名「龍潭寺」。依據時序推算,當時的住持應為林滿。
重建緣由
民國五十四年,信眾吳墜於龍潭寺立碑,記錄民國前三年(明治四十二)建寺、民國五十二年重建緣由。
「屏東縣新埤鄉餉潭村風景優美,為本鄉一大勝地,各方耆宿張啟麟、黃添福、吳朝明、曾大日、林貴郎、林謙、蕭恩鄉等君共同發起籌建一佛寺供有志者修行,民前三年由潘元順、潘書經父子等集資興建,並取名為龍潭寺。其間新園鄉有一少女名林滿,有至於佛學,乃毅然將其家產變賣住進龍潭寺潛心修行,年方十七歲,後為該寺住持。至民國五十二年三月,該寺已有五十五年歷史,寺宇破爛不堪,林滿師父乃將舊寺全部折除重建,刻苦經營始奠定今日之基礎,特立碑以誌紀念。」
弟子吳墜敬立 中華民國五十四年十月一日
寺內現有民國八十三年所裡之碑銘《龍潭寺重建寺誌》,記錄了林滿主持寺院重建工作,銘文記載:
「 民國十八年,林滿行腳新埤,在寺中工作十六年,民國三十年升為住持,潔淨農村,青翠田園,村人面善和藹,心存惠根,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安和樂利,人間樂園,當之無愧,與佛有緣眾人皆藉此寺共研佛法……然寺舊且狹,諸多不便,遂有重建之願,無奈本寺位於山邊,餉潭大橋未建,一遇雨季交通中斷,村民生活貧窮,實無能為力。
直至五十二年夏承吾佛之佑,見機緣成熟,藉外眾之力,乃折舊舍立新基而重建,主殿完工,靈塔續成,香客住宿亦隨之展現,中間數度經費用罄而中輟,正嘆無措之際,幸承吳墜、吳鵻金夫婦,黃嘉興、鄭錦緞夫婦,陳鸞姑、張哲榮母子大力支持,及黃陳桃、黃賢、邱阿菜、鄭國忠、陳福全、莊秋桃等諸位本護法弘願,奔走出錢出力……。
林滿住持寺務五十年有奇,憶昔年初臨茅舍竹籬之景,而今小有所成,佛渡有所,信眾有場,寺產山坡地亦增達三公頃,廣植菓樹,增加營收,以供推展寺務之需,雖年已老邁,卻盼有朝一日,主殿二旁邊,建十八羅漢之像,而後山則添觀音大士之慈像,並將寺前魚池收購規劃而成為新埤鄉境觀光風景勝地造福廣大之民。
茲值甲戌新歲,萬象更新之際,追記往昔,有感萬千,謹記一二。」
住持林滿
別名「明潭堂」
龍潭寺亦有「明潭堂」的稱號。根據蘇月枝住持留下的〈黃道弘先師誕辰紀念報答章程〉,可得知當時的龍潭寺又稱「明潭堂」或「明潭佛堂」,隸屬於早期臺灣民間宗教齋教三派之一的先天派。「明潭堂」之名,應為林滿升任住持後承襲先天派堂號而來。
大殿留有「明潭堂」牌匾
故殿遺韻
觀音殿於第四任住持蘇月枝時期,原供奉兩尊準提菩薩,左右兩側安置童男與龍女,殿前奉祀彌勒菩薩。東側佛龕有西方三聖圖像,西側則供奉達摩祖師。殿後為靈霄寶殿,主祀玉皇上帝。
準提菩薩現供奉於觀音殿後殿,達摩祖師供奉於祖師殿。